有个研究来自达能营养中心,成了痛风患者的福音

如果有一个实验,要把几百种食物的某个指标都测个遍,听起来是不是工作量山大?

在2009年,也就是十年前,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潘洪志教授要在中国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把600种常见食物的嘌呤都测一测。

做这个研究的动力,来自一种非常折磨人的病——痛风。

有没有发现,身边痛风的人挺多的?而且越来越有年轻化的趋势。随手在手机的应用商店输入“痛风”,能搜到的App就有十多个。

痛风到底是怎么个痛法?风一刮就痛?对。发作的时候,一阵风吹过,都能让人痛个死去活来,“就像一根松针扎在脚上,而且还不是扎一针就完,持续地扎”,医学上把痛风的痛,归为“剧痛”。

关节变型,走路柱拐杖,那还只是小case,有发展得厉害变成尿毒症天天透析的,还有痛得绝望得要跳楼的。

当然,还有更多的人,好了痛风忘了痛。

痛风的人尿酸肯定高,尿酸高则必须要低嘌呤膳食。管住嘴,少吃嘌呤高的食物,是痛风及潜在痛风患者预防痛风的关键。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关于食品中嘌呤含量的研究,只集中在几种被普遍认为高嘌呤含量的食品上。在我国食物成分表中,尚无食物中嘌呤含量的准确数据,临床及有关网站上公布的嘌呤含量数据普遍来源不清,对嘌呤含量高低类别的划分标准也不尽相同,给广大痛风患者带来极大疑惑。

正是发现了这个“梗”,潘洪志决心要把常见食物的嘌呤含量彻底搞搞清楚。他向“达能营养中心膳食营养研究与宣教基金”申请了题为《我国常见食物中嘌呤含量的分析测定》的课题,很快就获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完整的针对食物嘌呤含量测定的研究诞生了。

回忆起10年前的这个研究,潘老师谦虚地表示,实验本身并不复杂——不就是把常见食物的嘌呤含量测一下吗?但要知道,中国人太爱吃了,食物的种类太多了,常见食物就有600来种,要把600多样常用食物的嘌呤含量测明白,前前后后也花了快3年的时间。

说起当年测定得出的一些数据,以下几个让研究者印象非常深刻。

我们通常都会海鲜的嘌呤非常高,是痛风和高尿酸患者日常要避免的一类食物,但通过测定,我们发现也不能把海鲜一竿子打死,比如海参,它的嘌呤含量就比较低,可以适当食用。

虽然与内脏和海鲜类食品相比,肉及肉制品的嘌呤含量稍低一些,但潘洪志教授强调,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应尽量不要吃烧烤肉类,因为水分的减少会使嘌呤含量升高,而且食用烧烤容易多吃,这就造成嘌呤摄入量过多。

又比如啤酒,测定出的嘌呤虽然不是很高,但还是会被定义为较高嘌呤食物,因为测定的单位是100ml,而通常一喝就会喝很多。剂量上去了,嘌呤总量还是高。

又比如鸡精,被测出嘌呤含量比较高。这个公布在媒体上的读数有一次都让一个生产商急着打电话给潘教授,说担心这样的声称会影响生意。潘教授就解释给他听,虽然单位克数含的嘌呤较高,但一个人一天怎么吃也吃不了几克鸡精,因此不必担心。

潘洪志的研究结果一出,让全国上下对“嘌呤”都有了全新的认识,连中央电视台也请他上了一档叫做《生活早参考》的节目。

在他的研究成果公布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关于豆腐是不是含有高嘌呤,有没有可能诱发痛风,两派意见争论不下,有的认为豆腐是高嘌呤食物,尿酸高的人千万不能吃,有的则认为豆腐的嘌呤不高,长期被误读。

在这档节目中,潘教授用实验数据告诉了全国人民,豆腐的原料:黄豆嘌呤非常高,达到218mg/100g,但因为嘌呤是溶于水的,水里过一下,嘌呤去掉一多半,水豆腐的嘌呤降到了67.6mg/100g,豆花,豆浆的嘌呤更是低到了38.3mg/100g和18.1mg/100g,完全可以放心吃。“吃了要痛风”这个锅,豆腐家族从此再也不背了。

“要说这个研究成功在哪里,我觉得主要是它和老百姓的生活及日常饮食息息相关。”潘洪志表示,这个实验最大的价值,在于为老百姓,尤其是痛风及痛风潜在患者提供了一种饮食参考,帮助大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吃得更为“精准”。

在新一版的《中国食物成分表上》,还单列了“嘌呤”指数,便是对潘洪志和达能营养中心这一研究的最大肯定。从那以后,常用食物的嘌呤指数变得一目了然,老百姓担心尿酸高,痛风,查查这本工具书,看看哪些高嘌呤食物要规避,哪些可以放开吃,对食物选择的困惑就可以消除了。